专家:货币政策或正在经历观察期
本报记者 牛娟娟
6月23日,公开市场操作上继续静默。至此,央行已有一个多月暂停了在公开市场上的逆回购操作。除了暂停逆回购,据悉,不久之前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就在央行继续暂停逆回购的同时,近期关于货币政策走势和未来的操作,市场在预期上出现了分歧。
“目前市场有部分机构预计短期内降准、降息还有可能;还有机构认为鉴于经济正在企稳和前期政策的逐步发力,可能年内货币政策将基本保持稳定,将以定向投放为主。另外有分析预计,目前货币政策正处于观望期,是否继续出手、如何出手,还需要视实体经济的情况而定。”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表示,“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近期连续第二个月正增长。连续正增长的外汇占款趋势也使得市场对其造成的流动性缺口担忧有所缓解,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动力似乎在减弱。
“今年上半年以来降准、降息所增加的资金,是否已经或正在进入实体经济,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至于是否还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还有待观察。”上述华安证券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
同时,该分析人士还表示,当前货币政策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首先,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货币政策在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方面还需着力;其次,当前我国尽管面临稳增长压力,但同时也面临调结构的需求,货币政策要做到松紧适度,而不是采取扩张性政策;再次,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任务艰巨,操作上需因时而动。
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本报记者连线了多位专家,请他们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从最新发布的5月份经济和金融数据看,近期经济企稳迹象有所增强,预计后期政策上总体会维持稳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表示,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报专家组成员、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
也有机构持类似观点。招商宏观研究发表观点认为,6月末之前预计不会降准、降息。现阶段货币政策的焦点较为明确,并不在于总量放松不够,而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待疏导。近半年来两次降准、降息,M2增速反而跌至11%以下,货币流通速度下滑的冲击更值得关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自年初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所显现,5月份PMI继续回升,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50%,同时房地产百城房价环比也由负转正,成交量放大,楼市有所企稳。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陆续审批开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会进一步提升。不过,5月份CPI增幅较上月回落,PPI涨幅继续为负,反映经济转型阶段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
温彬表示,经过两次“全面、定向”降准,金融体系流动性宽松,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增加;5月份贸易顺差扩大至近6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这些都将挤压进一步降准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美联储在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迎来加息时点以及中国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开放的力度,国内资金净流出的压力可能将更大,这都意味着仍需降准操作来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对未来继续降准也抱有预期。黄剑辉预计,7月中下旬会降准50至100bp。原因主要是: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持续;二是企业融资成本高;三是M2增速远低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值,政策操作仍有空间。
专家还预计,除总量政策外,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定向操作力度。就此,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滨预计,央行将会扩大定向宽松措施,比如抵押补充贷款(PSL)、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等措施,力求解决经济中的特殊问题,如基础设施投资中的财政能力有限、新兴行业发展的支持举措不到位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潜在总体流动性波动等问题。
“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没有发生改变,央行已经形成多样化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包括不同的品种,除了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还有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操作期限基本实现短期、中期、长期全覆盖。尤其是在应对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时,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和创新组合。”相关人士表示。
专家强调,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味依靠放松货币政策,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刺激市场有效需求以及稳增长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温彬表示,未来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Shibor形成机制以及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从而确保货币政策目标有效传导。此外,长期来看,仅靠货币政策不可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速回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仍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财政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也应积极发挥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优势,与货币政策积极协调配合,从而实现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