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阅读 103  ·  发布日期 2016-01-14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是习近平天天编织的幸福梦,2012年11月15日,在他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他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考察重庆,同样强调民生。他指出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撑起习近平总书记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习近平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图为: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这是1月4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

两江新区果园港与现场作业人员亲切交谈。

一个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干部最大政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了发展成果。

两个循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习近平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

  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改进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民生与发展,犹如鸟之两翼。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只有将发展与民生统一起来,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不仅使发展有了指南和方向,也使民生有了保障和改善,坚持之、躬行之,必能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友情提示
欢迎光临,更多信息持续更新中...